降价的过程是打破现有市场格局,重新洗牌的过程,如果不很好地平衡好多方的利益,有将很难成功。
对销售人员来说,怎么考核就会怎么工作。所以考核的办法也要调整,以适应产品降价以后的变化。降低非重点产品的提成比例,加大降价产品的提成比例是个好做法。
降价了,如果销量没上去,厂家就要承担风险,所以企业在降价时要考虑好后招,不能一锤子砸死,要有后备产品做梯队。对零售商的风险小一点,因为他的选择空间比较大,不卖你的货还有别的产品补利润。但对于渠道来风险就大了,经销商嘴上说“能不能降低一点价格”。真得降价了,如果销量不大,经销商本来就不高的利润会更少;如果销量大就冲击了其他产品的销售,也会减少经销商的利润。所以经销商一般都把降价产品,作投机产品来做,而不可能做长线。在经销商投机心理的作用下,再加上降价产品会和原价产品形成天然竞争,如果由同一家来操作,可能会影响降价措施的实施。所以厂家如果想保证降价产品,快速打开市场,而厂家对市场的掌控力度又比较大得话,就要选择专门的经销商来做降价的产品。这样经销商的命运就和产品紧密地捆在一起了,他一定会全力以赴地做。推广得好就给其他经销商造成了冲击,推广得不好也不会影响现在的渠道结构,产品之间的竞争就成了经销商之间的竞争。厂家如果对市场的掌控力度比较大,就可以在经销商的对抗中得益,但也要把握和平衡,否则整个市场就会混乱,做降价产品的特权,可以逐渐规范成经销商奖励的手段。
总之降价是个很大的话题,也是目前市场竞争中最常用的手段。作为销售管理人员要综合考虑,平衡各方面情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策略。在降价时最好一次降到底,不要一步一步降,这样即使有时候有点过头,但可以表明企业的决心,也可以争取渠道的支持,更可以避免对手的反击。在反击对手降价时,要比他还狠,奉行毛泽东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精神。同时还要平衡“自家”人的利益,对销售代表的考核要随着调整,加大降价产品的奖励力度,刺激销售队伍把注意力放到降价产品上。如果对市场有足够的掌控力度的话,还要找一家经销商专门做降价产品,并把做降价产品变成奖励经销商的一种制度,焕发经销商队伍的活力。更多广告专栏作家请继续关注广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