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原奶价格今年上半年出现拐点,伊利、蒙牛等下游乳企开始囤货备战,根据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截至6月30日,伊利的存货为50.9亿元,较年初增长38.2%;蒙牛存货为44.6亿元,与年初相比增长72.9%。
作为靠出售原奶为主要收入的上游乳企,显然希望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因为高奶价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半年报显示,现代牧业上半年实现营收25.85亿元,同比增长86.2%;净利润为5.23亿元,同比增长240.6%。原奶销售均价为5.15元/公斤,同比增长19.8%;奶牛养殖业务毛利率同比提高12.7个百分点至38.1%。“受原料奶供不应求的市场影响,公司原料奶平均售价上涨。”现代牧业方面对此解释称。
此外,原生态牧业和中国圣牧上半年净利润分别取得150%和171.5%的同比增长,原奶业务整体毛利率均维持在47%的高水平上,同比分别提高7.8个百分点和12.9个百分点。
原生态牧业方面分析称:“未来,国内居民人均收入及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以及对健康日益关注,将不断提升对优质原料奶的需求。”飞鹤、蒙牛、光明和伊利是今年公司的四大客户。其中,飞鹤和蒙牛均向原生态牧业采购优质原料奶,用于生产高端乳品。
上半年,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分别实现营收272.86亿元和258.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59%和25%;净利润分别为22.93亿元和10.4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93%和39.9%。伊利的乳制品毛利率同比提高2.4%,其液态奶、冷饮、奶粉毛利率均分别提高2.5%、3.6%、1.6%。其净利润超预期增长主要来自高端产品驱动;蒙牛若除去雅士利所做的贡献,蒙牛上半年的收入为242.901亿元,同比增长17.5%。
8月28日,伊利方面相关负责人称:“目前伊利自控奶源达到95%,受到原奶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此外,伊利花在每一包牛奶的广告费,连续几年都在下降。”至于业绩增长的原因,伊利在半年报中表示,营业收入增长,是产品结构调整及单价提高所致。
伊利在半年报中解释称,“一是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去年下半年产品售价调整使得本期毛利率较上年同期提高;二是严控费用支出,在收入取得增长的情况下,销售费用率较上年同期下降;三是本期银行存款平均余额增加使得利息收入增加、财务费用减少;四是本期理财产品到期取得收益,使投资收益较上年同期增加。”
蒙牛半年报显示,如果不含雅士利,业绩增长幅度为17.5%,并称“期内公司继续深化内部结构调整,精简产品结构,使得资源能有效聚焦在主打产品上”。收入增幅贡献较大的产品为特仑苏、未来星等产品。AC尼尔森数据显示,蒙牛常温及低温乳制品市场份额在报告期均居市场第一,产品呈现高端化趋势。
可以认为蒙牛的新策略是行之有效的,通过深化内部结构调整、精简产品组合、聚焦主打品牌,辅以创新市场营销,同时产品自去年初不同时段进行了提价,以此来消化原奶的波动。目前看,成效十分显著。
不过,上述两家液态乳巨头的经营费用也出现了较大增长,不含雅士利,蒙牛的经营费用同比增长了20亿元左右;伊利的三项费用同比增长在7亿元左右,管理费用增幅近三成。对此,伊利解释称,广告宣传费用和职工薪酬增长所致。蒙牛方面称,因应市场需要积极调整费用投入策略,使得经营费用上升,这主要是针对市场竞争,加大销售渠道投入、继续增加数码媒体及线下市场活动投入的结果。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表示,乳制品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新品推广更需要巨额营销做支撑。
四大乳企中,净利润增速最高的为光明乳业,表现很是突出。今年上半年光明实现销售98.72 亿元,同比增长33%,归母公司净利润2.09 亿元,同比增长41%,远超市场预期。净利润为2.1亿元,同比增长41.5%。
海通证券称,光明乳业净利增速较快得益于明星产品莫斯利安、优倍的高速增长。常温酸奶莫斯利安一枝独秀,仍处于快速成长期。目前莫斯利安的生产受到产能的限制,预计新生产线项目将于年底完成,届时产能将实现接近翻倍的增长。
对于增收的原因,光明乳业在半年报中表示,上半年公司积极发展奶源建设与网点布局,在原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为上半年产品销量上升提供了充分保障。但本报记者留意到,光明乳业的液态奶和其他乳制品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中报显示,公司液态奶的毛利率同比减少0.43%,而其他乳制品的毛利率同比减少4.79%。对此有业界认为原料价格下降不见得短时间内会覆盖所有品类,部分领域或没能立竿见影获丰厚利润。
三元乳业在今年上半年实现扭亏,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为1.8亿元,同比扭亏。由于福喜事件影响,三元上半年从北京麦当劳获得的收益为1724.17万元,同比减少近四成。
海通证券在报告中称,三元的液态奶虽然提价8%-10%但并未明显提升盈利能力,主要是公司地处北京,渠道费用较高。其次伊利、蒙牛、光明三强在北京重点打造品牌,公司费用被动支出。公司一直使用原奶作为原料,变相提高成本。固体奶收入提升明显。乳饮料主要是太子奶部分,继续下滑。
徘徊下滑者亟需提升
雅士利在港公布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45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28.2%,实现净利润2.094亿,同比下滑28.7%。
公司称,销售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公司自2014年上半年开始梳理销售渠道,变革营销模式,经销商及消费者需要一段时间的接受过程;同时应对2014年上半年激烈的市场竞争格局,公司加大产品折扣力度,雅士利及施恩品牌婴幼儿奶粉销售收入均因此较去年同期下降;此外,2013年恒天然的乌龙事件对雅士利品牌销售的影响仍然持续。因此,雅士利婴幼儿奶粉销售下降的幅度较大。
雅士利董事会表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正处于变革期,存在诸多变量。但随着中国政府对奶粉质量的持续关注和严格管控,婴幼儿奶粉企业整合和管理的加强,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改善,中国奶粉市场总体会朝着利好的形势发展。下半年雅士利将继续加大对经销商的管理和政策执行力,优化产品结构等。
无独有偶,贝因美上半年营收24.05亿元,同比下滑25.2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8418万元,下滑78.35%。业内人士分析,业绩下降是由于婴幼儿乳粉行业竞争加大以及贝因美开拓新品市场,使得其主营的婴幼儿乳粉销售出现下滑导致。
达能集团近日披露的半年报也显示,公司上半年销售额为104.67亿欧元,同比下降5.3%,其中二季度奶粉业务销售额下降9.2%,销量降低7.9%,而净利润也同比下降11.5%至6.83亿欧元。在鲜奶、饮用水、奶粉业务及临床营养品四大业务中,表现不佳的为婴儿营养品。
达能指出,业绩下滑主要是遭受了恒天然的虚假安全警报以及急剧上涨的牛奶价格所致。2013年8月恒天然爆发肉毒杆菌事件,当时该公司对外表示,部分产品可能含有会导致中毒的肉毒杆菌,虽然这在后来被证实为一场“乌龙”,但部分下游企业声称因此受到损害,达能就已起诉恒天然,索赔或达23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