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二维码

 
 

中国调味品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日期:2016-04-10     浏览:184    评论:0    
核心提示: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调味品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成为食品行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调味品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成为食品行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调味品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成为食品行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有关部门越来越重视调味品生产销售的行业管理工作;质量和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调味品产业"小产品、大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一、 行业现状

1、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和典型抽样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调味品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人民币380.5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为205亿元,实现利税为15.3亿元,利润3.2亿元。主要产品的产量为:酱油500万吨,食醋260万吨,酱类95万吨,酱腌菜270万吨,复合调味料达到120万吨以上。传统调味品如酱油、食醋的产量保持稳定,产销两旺;调味品新产品层出不穷,产销量逐年上升,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高档酱油形成了东西南北的发展格局:北方以河北珍极酱油、北京王致和和北京和田宽为主;南方以广东海天、致美斋、美味鲜、李锦记、福金香、美味源为主;西部以大王酱油和千禾香为主;东部以淘大和统万为主。食醋行业以江苏恒顺醋业为龙头,形成天津独流、北京龙门和田宽和北京龙门醋、山西水塔和东湖、四川保宁醋点状分布的格局,竞争日趋激烈。在传统调味品生产增长的同时,其消费领域越来越宽泛,已不仅仅是过去的"调味"和"佐料",而是作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消费品和食品工业的原料,向食品工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发展。新开发的调味品以及调味品生产原辅料产品日益增多,如河南"十三香"的香辛调味料,上海"太太乐"鸡精、蘑菇精等产品。值得一提的是由国家公众营养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调味品协会联合推动的酱油营养强化补铁工程于2002年正式启动,为调味品行业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铁强化酱油。目前首批试点企业的产品已上市,消费者反映良好。在调味品原辅料方面,发展突出的有湖北"安琪"酵母、河北保定味群食品公司的"植物蛋白调味粉"和广东东莞的"一品鲜"等新产品。

2、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跨国食品集团涉足调味品生产,民营调味品企业发展迅猛
在党的"十五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国有调味品生产企业加大改制的力度,明晰产权,转变机制,明确定位于竞争性行业,各种形式的配套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如江苏镇江恒顺集团,积极建立现代公司制度,通过资本运营实现成功上市,为调味品行业的资本经营开了先河;成都、杭州、哈尔滨等城市的大型调味品企业通过改革、改制,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和活力,通过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国际上著名的跨国食品集团如达能公司、联合利华公司、雀巢公司、美国亨氏集团开始涉足国内的调味品生产,在国内频频展开收购、兼并,如达能控股的上海淘大食品公司收购上海海鸥酿造公司的酱油生产车间、品牌和上海金山食品酿造厂,酱油年产量达到10万吨;美国亨氏集团收购广东美味源食品厂后,正欲向北方扩张;瑞士雀巢已入主上海太太乐和四川豪吉,成为大股东;联合利华在收购老蔡酱油后正谋求新的发展,家乐品牌的鸡精和铁强化酱油已上市销售;香港李锦记在广东新会的4万吨高档酱油生产线已投产;台湾味全也在武汉、成都和北京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台湾金兰在无锡的生产基地正欲扩大规模。国内著名的食用油生产企业福临门公司2002年已在天津投资两条酱油生产线,以定牌加工的形式和其品牌优势欲在传统调味品行业占领一席之地。跨国食品集团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对国内的酿造业形成了强烈冲击,同时促进了国内调味品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民营企业在调味品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定位明确,市场意识强烈,发展很快,成为行业的后起之秀。如广东佳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鸡粉、鸡精等产品,2001年已实现总产值1.2亿元,销售收入1.1亿元;河南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销售收入3.5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天然香辛料生产企业。西部地区如新疆"笑厨"和兰州"小二黑"近两年调味品的产量也达到万吨以上。可以说,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各种所有制企业纷纷抢占位置和市场,占领一部分原国有企业让出的市场份额。中国调味品行业正处在重组、改革的大转折时期。

3、企业和行业的国际意识增强,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调味品企业引进国外技术与资金,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一定成绩。广东中山福金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珠江桥" 牌酱油,广东佛山海天调味食品公司生产的"海天" 牌酱油,长期坚持开拓欧盟等国际市场,外销量逐年增长。河北珍极酿造有限公司在产品销往美国的同时,实现了技术输出和品牌输出。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贸易的全球化在向资本的全球化发展。一些国外调味品企业与我国部分调味品优势企业合作,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态势。与此同时,中国调味品协会积极组织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并积极与国际标准化组织联系,对CAC酱油标准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为国家卫生部修订酱油标准提出建议性意见。另外还积极组织与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调味品企业广泛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以说,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调味品市场上,国际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中国调味品协会已充分认识到:只有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竞争求得发展才是唯一出路,除此别无选择。

4、生产工艺技术不断改进,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与国际接轨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传统调味品生产企业纷纷投资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品牌的技术含量,从而跃上行业先进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在我国形成了传统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和各种复合调味品的较高技术水平和工艺水平的生产企业。以河北珍极、北京和田宽为代表的采用日本工艺的高盐稀态发酵本酿造酱油的生产水平和工艺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西南地区民营企业千禾香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酱油采用日本生产工艺,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勇攀高峰。北京龙门和田宽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注重科技投入,生产的产品达到了"清如水,亮如油"的标准,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山东玉兔调味品公司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酱油,产品风味得到显著提高。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技术如生物酶解技术、固定化酵母技术、膜技术、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不断地应用于调味品生产中,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包装水平,做到了与国际接轨。很多企业通过加强管理,引进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和14000环保认证体系,通过参加GMP和HACCP认证,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5、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加强

近两年来,国家质监局发布了《酿造酱油》、《酿造食醋》国家标准。原国家内贸局发布了《配制酱油》、《配制食醋》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行业标准。至此,中国调味品协会经过五年多工作终于推出了我国调味品行业五个新的配套标准。五个新标准的发布实施,与我国现有的《酱油卫生标准》、《食醋卫生标准》和《调味品卫生管理办法》相结合,完善了我国调味品标准体系,是近年来我国调味品行业的一件大事,也是标志着我国调味品行业标准化管理的里程碑。配套发布的五个调味品标准,是我们国家第一次颁布酿造酱油、酿造食醋国家标准;第一次颁布配制酱油、配制食醋行业标准,从而有利于对酿造和配制两种产品给以规范管理;第一次颁布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行业标准,从而首次把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产品标准及管理工作列入国家行业标准的管理范畴,并与卫生部1991年颁布的《调味品卫生管理办法》相配套,使我国的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的生产有标可依。第一次在新发布的五个标准中采用条文强制,这是我国食品工业标准化管理的一项新内容,在调味品行业管理工作中可以说是正逢其时,对指导调味品工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 存在问题

1、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比较迟缓,科技研究相对滞后,科研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酱油生产虽然起源于我国,但传统的中国酿造酱油技术率先在日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我国调味品生产和工艺水平总体上与国际水平存在着差距。

2、机制改革滞后,国有企业存在调整空间。

我国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并逐步付诸实施,至今也不过十多个年头。计划经济的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酱油行业更是作为人民生活必需品行业,刚刚从保市场供应转为市场竞争;多数调味品厂为国有中、小型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改革滞后,市场份额在日益下降,特别是西部地区,如西安、重庆、兰州、新疆、河南、山西等地的国有生产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市场不断萎缩;有的调味品专业公司在转换机制过程中调整不力,多种经营没有成效,反而放弃了主业发展;有的著名品牌没有发扬光大;还有的企业不熟悉行业情况,盲目决策,造成投资失误。

3、市场上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假冒伪劣情况比较严重。

调味品行业管理工作在很多省、市流于形式,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方面使行业管理工作衔接不够,甚至短期或暂时出现管理职能的"真空",都或多或少地对行业的发展和管理造成一定影响。著名品牌调味品都深受假冒之苦。假冒侵权产品直接冲击了调味品市场,坑害消费者,破坏著名品牌调味品生产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随着城市打假工作力度的加大,假冒伪劣产品有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市场监管的任务日益繁重。
4、调味品生产企业税负较重。
调味品生产主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其产品属微利产品。按照我国目前的增值税条例,调味品生产企业购进原料如大豆、小麦时,增值税税率为13%,有些只能直接从农民手中收购的原料如谷糠、稻壳等只能按10%的折扣率抵扣,但生产的产品却都按17%纳税,造成调味品生产企业的税负不合理,企业纳税负担较重。

三、 发展展望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调味品生产销售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产品结构调整和上规模、上档次将是未来调味品行业的发展主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将促使一部分企业兼并或破产,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食品工业的发展和餐饮业的兴旺,将为各类调味品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东方调味品与西方调味品的融合,发酵调味品与各种香辛调味品的融合将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种方便调味品和保健调味品的发展将有新的突破。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将促使我国传统调味品工业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食品卫生标准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调味品与国际接轨。从生产产量和市场来看,除酱油产品市场基本饱和,重点是提高质量和调整结构外;其他产品如食醋、酱类、酱腌菜和各种复合调味料将以较快的速度增加。近期实施的铁强化酱油项目,将成为调味品行业的一个新亮点。市场营销工作将成为今后调味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头戏,人才的竞争将趋于白热化。加强行业管理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把加强调味品的行业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应严格规范调味品生产、销售,促进调味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已决定实施调味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提高调味品生产的准入门槛,各地商品流通和卫生、质监、工商部门要以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对调味品生产销售工作的领导,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严格管理,积极做好调味品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并提醒广大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抵制假冒产品的能力,自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加强调味品质量标准化工作,加大打击假冒产品的力度。

各地商品流通和质监部门,要搞好调味品标准的宣传贯彻和监督检查工作,对违反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要严肃查处。要加强调味品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清理整顿不符合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的调味品企业和市场。各地商品流通、卫生、质监和工商部门要加强对调味品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对无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生产企业,依法取缔;对证照齐全但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生产企业,应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卫生部门吊销其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对生产酸水解植物蛋白的调味品企业,要严格按照卫生部1991年颁布的《调味品卫生管理办法》和SB 10338-2000《酸水解植物蛋白液》标准的规定执行。凡未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要坚决停止生产。并要加强对调味品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对为制假、售假提供场地、设备、仓储、运输、资金等手段和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从严处罚。调味品生产企业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严格生产工艺,确保食品卫生,坚决把好检验关,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调味品销售企业要严把进货关,不得销售无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的生产企业的产品以及无生产检验合格证的产品。

3、坚持公平税负的原则。对调味品生产企业因购进原材料和销售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不同而造成的纳税负担过重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要给予关注,采取措施降低调味品生产企业的税负,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

4、加强对行业协会的领导和支持。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行业自律行为、提高行业素质、维护行业利益、打击侵权行为、制定行业基础标准和技术标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中国调味品协会做为全国调味品行业的一级协会,在加强行业管理、开展行业自律和国际交流、制定标准、引导消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对协会工作的支持,落实协会的各项工作职能,协调解决协会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协会在加强行业管理和为企业服务方面做的更好。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中国调味品业发展现状及展望二维码

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futian59688",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0相关评论

 

首页| 二维码支付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积分商城| 留言反馈|违规举报

优企站 ©2012-2016 YOUQIZHAN.COM 【优企站】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6035034号-3